
我截了这么多片子,发现摄影师对空间的运用极为纯熟,这就不单单是近大远小的空间感,或者营造多重空间,而是很短的一个镜头,很简单的情节,三下两下就改变了空间感,好像是重新布景了一样,这一点是在截图看的时候才发现的,越看越佩服。
这四张是开头。 两名德军士兵,站台上的两位列车员,中间是为犹太人登记名单的书记员。影调极美,要素齐备。 假如这是如同雷尼布里拍片似的,同一场景连拍了四张,最终发表,要选哪一张?请各位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也借鉴借鉴。
记得胡子老师讲过“张力”,提到两只手将握未握的时候,最有张力,其中第二张就是将握未握,而第三张是握上了,确实第二张的感觉要好一些。第四张两人在相互敬礼,那么假如我们在第二与第四张中间选,那么哪一张更有“张力”?最终会选哪一张?




第二组:
书记员准备纸笔墨水的图就不贴了,其实截下来都是很好的小品。 这四张连续起来看。 第一张是近景,二三四人们走近。 虽是与第一组相同的地方,但是这四张的空间感变化非常明显与巧妙。 背后有德军站岗。而这几位犹太人走近书记员。 大胡子无疑是画面的中心,是一家,或不是一家,有群体,也有了主次。 对电影而言,即使有原型,这大胡子也无疑是设计出来的形象,这就又涉及到犹太人的典型形象问题,关于犹太人的典型的形象,我推荐大家去看维希尼克的片子,很多犹太拉比的确是有着大胡子的,对电影要考虑如何设计,对纪实摄影要考虑如何去抓这一“典型”的形象。




出处:种豆南山
责任编辑:moby
上一页 下一页 《辛德勒的名单》镜头分析 [2]
◎进入论坛摄影技术欣赏版块参加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