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使用社区类网站的时候,发现现在社区关系链的存在很明显的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先认识后访问,一种则是先访问后认识。而且,对于任意一个社区,他们的关系链只是而且也只能以一种方式为主导。
先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在农村,很多人生活在村子里面,在村子里面呢他们都是街坊邻居,相互都熟识。某一天张三来李四家串门,李四很热情也很习惯的招呼张三。可是如果一个村子之外的人忽然来到李四家,那李四就会很奇怪,他要想想为什么这个人会到我家来,来做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这个人并无恶意或者有事相求,也许未来他们会发展成为现实的朋友。
农村的生活除了村子还有另外一个环境:集市,用户在这里会购买一些自己生活需要的食量、日常用品等等。在集市上,人与人之间基本上不认识,相邻摆摊的两个人也不认识。张三摆了一个卖大米的摊位,李四赶集想买一些大米回家,于是就在米市上转悠,也就看到了张三的摊位,两人完成买卖后再也没有联系,不相认识。如果有一个张三的亲戚或者朋友王五也来到张三的摊位,那么张三就会非常惊喜,因为在这里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很不容易。
现实生活中原本存在了这两种模式。互联网火热的社区,是现实生活转移到互联网的副本,都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互联网模式。那么,这两种模式在互联网上的应用都有那些呢?
第一种模式:先认识后访问。
腾讯的Qzone、msnspace,这两者都是典型的先认识后访问的模式。以Qzone为例,现在QQ用户的好友大都是以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为基础的(当然,有人会辩驳说QQ最初是加陌生人,交网友,我不辩驳。但是更为普遍的是现实生活的好友关系。),当张三在使用其社区产品时,发现自己的朋友李四更新了Qzone,则过去访问,留下足迹等等。而如果张三跟李四本不认识,他们也便不相互关注,虽然腾讯提供了很多入口,比如最近访客,随机访问等等。但是由于IM的使用模式决定了Qzone就是这样的一个定位。
如下图,我的Qzone最近访客中全都是我现实生活中的朋友:

第二种模式:先访问后认识(当然,访问了也不一定认识)。
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就是现在比较普遍的没有IM或者粘性较大的BSP,比如百度空间、新浪博客、和讯博客等等。以百度空间为例,百度空间所依靠的用户体系是靠百度搜索引擎以及知道、贴吧积累起来的,而依靠这些的积累没有形成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交际,就如我最前面的例子中描述的卖大米和买大米的关系那样,非常脆弱。那些访问我百度空间的人我基本上不认识,很多是通过朋友的链接或者搜索引擎过来的,访问完以后他们就不会再来。这种形式是现在大部分BSP的模式。
当然,会有一些常来访问的人,访问多了,聊的开心了关系也就固定下来,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朋友关系,只是这种几率比较低。
如下图,是最近访问过我空间的朋友,我几乎全不认识:

仔细分析这两种模式,它与我们现实生活并不完全一致。为什么呢?我们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两种状态,是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经历,而现在这些BSP只是截取了现实生活的一种模式,并没有将这两种模式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现在的状况是:Qzone一直是几个朋友在聊天,很难形成圈子;而百度空间上是一群陌生人在交流,关系链的粘度非常脆弱。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以后再讲,也欢迎大家一起评论分析。
不过我还要说一点,我觉得在复制现实生活模式上目前做的最好的应该算是校内,他们很好的处理了这两种模式的关系,依靠与同学关系,再利用同学关系做推广。虽然在表现上与其他BSP差异不大,可是在这种细节上,一点的差异就有可能决定用户粘度强弱以及产品的成功与否。
本文链接:http://www.blueidea.com/tech/site/2007/5005.asp
出处:蓝色理想
责任编辑:moby
◎进入论坛网站综合、网页制作版块参加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