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的艺术熏陶
艺术是需要长期熏陶的,就好像一个人的气质是他所在的环境长期熏陶的一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专业摄影师一眼就能看出图像的色偏,Photoshop高手一瞄就可以“量”出半个像素的差距。艺术眼光或者说鉴赏能力不是靠一时半会儿就能具备的。我们通常所说的词汇,什么书香门第,大家闺秀,贵族气质,艺术世家,总结一下就两个字“熏陶”,再深入总结一下,就是“长期熏陶”。比如我家人就给我总结了四个字,叫做“好吃懒作”,这种气质呢,当然也是长期熏陶出来的。

欣赏和模仿大师的作品
名师出高徒嘛,师傅有多高,就算达不到他的高度,起码也比一般水平要强。现在网络时代了,拜师也不必非是入门弟子,嫡传弟子。特别是网页设计,本身就是公开发布给大家看的,你直接就可以模仿和学习。现在媒体那么发达,可以通过电视讲座、网络的视频教程等学习。新华书店的图书资源多如牛毛,没有人会阻碍咱们学习知识。再也不是一本《葵花宝典》众人抢,闹的头破血流的年代了。别说《葵花宝典》了,就算是玫瑰花儿宝典、牡丹花儿宝典、韭菜儿花宝典都能整得人手一份儿。另外用好Google和百度,搜索引擎就是您的超级图书馆。

回归大自然
心境很重要,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一种境界。整天闷在电脑室里,就算你是个天才,也被郁闷的半点儿灵感也没有了。钓钓鱼、爬爬山,看看田边的野花,溪水里的鱼游,天上的飘飘白云。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大自然中的颜色是那么的舒服,大自然中的生物形态是那么的奇异?我难道不能去模仿大自然吗?人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当然最习惯的,看起来最舒服的,也是大自然中各种形态、颜色的搭配了。举个例子,很多风光摄影师都爱跑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比如西藏、或者某某岛屿、某某群山峻岭之中,为什么?因为那里离自然最近,那里是最美的。有人可能会说,名胜古迹也就那么回事,看景不如听景,真到了那里也未必就会有什么灵感。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有一天我才悟出其中的道理...
本人和嵩山少林很有缘分,旅游曾去过两次,最初也没感觉到什么千年古刹的风范。直到有一天因为工作需要,往在寺里几天,山里面冬暖夏凉,当时是夏天,我就睡在蒲团上(僧人打座的地方),早上五六点的时候被冻醒了,就索性出来散散步,寺里面冷冷清清,一两位年迈的扫地僧在寺里面刷刷的挥舞着扫把,这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里那位武功卓绝的高僧。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我路过前殿门口几人合抱的银杏树的时候,一阵微风吹过,树上飘落了几片银杏叶,那种意境太美了,太富有诗意了,真让人有一种欲发感慨的冲动。那几片银杏叶被我拾起来,当成书签一直保留至今。从此我也悟到了,为什么白天逛风景区总是没有感觉的原因了。因为白天去逛风景区,往往人会多如牛毛,特别是夏天,人头攒动、排队买票的、路边吆喝着卖纪念品的、还有不自觉的游客把易拉罐、火腿肠皮扔的到处都是,也许一阵风吹过,飘来的不是银杏叶,而是白色塑料袋呢。现在终于了解到,原来古人游山玩水经常会诗性大发,那是因为当时这些景区都没被开发过的原因。这就更能理解风光摄影师为什么要跑那么偏僻的地方了,更多的原因是“摄影是一门减的艺术”,最忌讳的就是拍人群了...

出处:蓝色理想
责任编辑:bluehearts
上一页 修炼设计内力的土办法(插图版) [1] 下一页 修炼设计内力的土办法(插图版)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