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称,行标的内容和CMM如出一辙,只在个别地方略有改动。而且将国外的“模型”拿来定义为“行业标准”,在业内始终存在争议。
CMM不是灵丹妙药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朱三元教授对国内软件企业进行CMM评估持赞成态度,但他同时指出,CMM本身有很多缺陷,并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CMM的认定是根据一个企业在做一个项目当中的几个关键过程月,比如2级要6个,3级要十几个,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度量、改进,从而认定这个企业在做这个项目上有没有达到CMM的相应等级。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规定要执行,人工开销增加,软件企业成本上升。根据国外统计,刚开始执行CMM的时候,增加成本30%左右,做得熟练之后,成本逐渐下降,但也会增加10%左右。但是这样做了之后质量也并不是100%的好。比如微软、IBM、惠普等美国的很多软件公司并没有做CMM认证,即使认证也不是5级。
作为微软和上海市政府的合资公司,微创却没有选择实施CMM。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超过20万家软件企业,选择CMM评估的仅有2300家,占1%。
国内相关政策对推动CMM认证作用是明显的。
截至2003年3月,全国共有近50家软件企业通过CMM认证,其中通过2级的32家,3级9家,4级2家,5级的4家。而全国仅有1400多家软件企业,实施CMM认证的企业比例己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大连海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软软件产业集团更是通过了最高级别的CMM5级认证。
而全球通过CMM5级认证的企业只有70多家,认证的时间更是远远短于世界平均值。
上海宝信和大连海辉都认为自己实施进程快是因为企业之前经过ISO9000认证,技术基础好。
卡耐基-梅隆大学国际软件研究院中国办公室主任Chuck Song的说法是,“如果一个企业仅用一年多就从2级蹦到5级,在美国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目前从事CMM认证的商业机构违背认证的“第三方”原则,即几乎所有的商业公司都是聘请主任评估师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之后由该主任评估师评估。甚至有些商业公司将相关政府机构或者受政府机构委托从事奖励政策管理的管理人员作为合伙人。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蓝色
上一页 软件企业 认证陷阱 行标搅局 下一页 软件企业 认证陷阱 行标搅局 (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