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有甚者,有些国内企业的CMM评估并没有到SEI备案。
“国内企业在认证中最大的问题是急功近利,难以保证质量,有些干脆就是为了拿政府奖金。”Chuck Song先生这样评价。“与其失去信誉地进行CMM认证,还不如压根不做。因为一旦国际上不再相信中国企业的CMM评级,国内软件企业将很难走出国门。”
标准太多了
国内企业在实施CMM认证并遇到诸多困惑的时候,CMMI、行标又来“搅局”。
宝信软件研发部产品经理孙少羚认为,与CMM相比,CMMI的个性化更好,但实施的难度也更高。这使得上海畅想电脑、博科资讯等原本计划实施CMM的企业拿不定主意了:究竟应该实施CMM还是CMMI?
我国于2001年4月发布并实施的行标更增加了企业的疑惑。
据介绍,行标是信息产业部及其有关主管司局依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及其力友和咨询公司,调集国内众多的软件工程及软件质量管理专家和企业人士,在研究了国外CMM和ISO15504等标准的基础上,集合我国多年软件工程和标准化的理论和时间的进展而制定的。
但问题之一是,负责制定行标的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所即信息产业部第四研究所被指定为行标的认证机构,它和从事CMM咨询服务的力友和咨询公司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企业最关心的是,行标是否最终被定为强制性标准,是否会指定咨询公司评估。行标下达了,如果实施和监督不力的话很可能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其次,行标和CMM并不兼容。据力友和咨询顾问管学兵介绍,国内软件企业如果通过了SEI的CMM3认证,国内的行标并不承认。
问题之三,尽管行标2001年4月就颁布,并且被有关部门称为半强制性标准,但除了给希望进行CMM认证的企业带来困惑外,并没有得到企业认可。
上海某软件企业项目经理表示,“我们的态度是,会跟踪了解行标,但只要政府没有规定它是强制性标准,我们就不会实施。”他认为,CMM认证是国外软件企业几十年经验的总结,而行标仅在CMM的基础上做了些改动,就说更适合中国国情,其实际操作性值得怀疑。况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认可我国自行制定的行标。
芭芭拉认为,由于中国的行标大多数内容来自SEI的CMM,但并不是直接翻译CMM,“我认为SEI不会承认中国的行标”。
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软件开发事业部经理蔡锫认为。“我们认为CMM认证在国内的流行是中国软件业积极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体现。SJ/Tl1234和SJ/TI1235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出是中国政府对软件业积极扶持和规范化的体现。国家以及市场通过认证对软件企业进行引导,这是非常积极的。然而,我国软件业起步较低,具备这种能力的培训机构、实施机构比较少,这是目前推行CMM等认证亟需解决的问题。”
出处: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蓝色
上一页 软件企业 认证陷阱 行标搅局 (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