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完两周了,迟迟未动笔。读的过程中,不断想起老子的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应无不为而无为。”
“道”是万物存在之根本,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是指人类的行为活动。老子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即是说,人只有“无为”于“万物”,才能够“无不为”地实现“万物将自宾”的目的。
原研哉的这本书有那么点异曲同工的意思,认为“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认为,睿智就在自然之中,而人们都要吸取这睿智来生存。这种观念更侧重人的神性,将睿智视为人类存在的重要因素,与强调人类的知性、主张野性而自然的西方式思想完全不同。这是一种将每一个生命都当成神明以表达敬畏精神的日本传统自然观。这可以说是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人的自然观。
“自然毫不吝啬地给予人类所有的丰饶。但是人类对于这些恩惠并没有给出足够的回报。因此,自然开始失去对人类的爱。我们必须倾听自然与生命的对话,从其相互的呼唤中创造出新的界面。我们应该再次为技术所引领的文明注入已经失去的睿智,为我们的心灵找回朴实与谦虚的品质,再次尝试着恢复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人类之间被破坏了的和谐关系。”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快要失去节制的急促时代。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着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但现在的思想和教育却依然在想着如何追赶技术的步伐。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
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
在混乱的状态中,只有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到真正值得信赖的方向。
原研哉把他的设计理念深入到作品里,并力图将这种平衡的温和的态度传达给大众。这对浮躁的急切的势力的中国社会,很是适合。
出处:堇
责任编辑:bluehearts
上一页 下一页 读《设计中的设计》:无为无不为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