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老文:如何量化用户体验(How To Quantify The User Experience),相信大多数从业者和UE爱好者都拜读过了吧,确实用户体验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难以触及的东西,每每想起这个问题,总是思绪很多,却又无从想起,也只能感慨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结界。
有时朋友问我,你从事什么工作啊?我说在做UI,用户界面,继而他们就问是美工嘛?我说不是不是(很反感美工这个词),还要做一些交互流程啊用户体验之类的。似乎在非ue相关从业者的眼力,用户体验根本就是一个噱头,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商业炒作手段,当然,不排除有企业用这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用户体验极其低的产品,有时我也会戏谑的说自己的工作就是“忽悠”,貌似很专业的样子告诉别人用户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会怎么怎么样...确实,这个问题在国外多少专家多少协会讨论过数次都未能确实“言传”的“意会”物,又岂是我这个刚刚踏足这个行业的毛头小子能说的清楚呢。
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吧,文章中提到将用户体验划分为四个部分:
1.品牌(branding) 2.使用性(usability) 3.功能性(functionality) 4.内容(content)
并且每个部分为一个用户体验元素,并对每个元素进行一些描述,并将各个描述分以等级,给予打分,文中提到每个元素皆为100分,各有5个描述项,分值为1-20分,统一分值后得出用户体验元素的分值,并以蛛形图进行表示。

这种量化的方法我很欣赏,深层次不说,至少他将一个高高挂在空中的月亮装进了有水的容器中,离触及更贴近了一步,而实际上,我认为文中提到的方法仍然没有做到具体的量化,是一种间接的主观性评分机制,就举文中的一个描述为例:品牌中的“网站的视觉效果与品牌一致”,这项的1-20分的分值你该如何去给呢?如果分为“优良中差”或者更多等级的话,用户在评定等级的时候已经是一种主观意识了,更何况在等级中的分值范围内选择!再说,DDMT中提到网站的建设要做到“邻家老太太都能看懂”的程度,那么请问邻家的老太太能否明白网站品牌形象呢?又能否顺利将网站视觉与网站品牌挂钩并进行评分呢?
同时我要肯定文中提到的“创立与竞争对手网站或者以往的开发相比较的基本规则,为你的客户提供一个对他们网站的优缺点事实依据,视觉上的展示。”,这种蛛形图的方法在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显得游刃有余,能很明确的知道自己的优势以及劣势所在,因为即时是采取主观态度的评定,对与参考物的绝对距离是可测的!就像“我比他高10厘米,你比他高7厘米,所以我比你高”是一样的道理,用户进行评定的时候主观意识中的参考标准是一样的。
还有文中也明确指出这个方法是用于网页的用户体验量化上,那一些客户端软件呢?windows操作系统呢?等等产品的量化又该如何衡量?对于这个量化的问题,我有一些比较浅薄的想法,在用户体验的量化上,可以用“有效点击率”和“操作时间”或者更多的点上进行衡量。例如,在“有效点击率”的计算上是一个明确的数字,一次就是一次,两次就是两次,可以很明确的记录下用户需要进行目的性操作的有效点击率,这个可以作为一个衡量的指标,但是并不是有效点击率越少就越好,那我将站点上所有的点击链接都放在首页上就可以保证只有一次的有效点击就能完成操作了,但是用户在寻找自己的目标上所花费的时间将大大增加,因此引入另一个参考“操作时间”,从开始进行操作到完成目的的时间是确实可记的,可以通过这两个数值(或者更多参考点)的关联总结出一个用户体验公式,从而进行量化,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确实很粗浅很片面,但是通过这种实实在在可记录量值的方面进行衡量,我认为更贴切“量化”这个词汇。
大家也可以想想,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能否有新的方面来丰富这个量化的坐标系呢?
原文:http://blog.sina.com.cn/u/48f239da010006nt
经典论坛讨论: http://bbs.blueidea.com/viewthread.php?tid=2675749
出处:蓝色理想
责任编辑:moby
上一页 下一页 如何量化用户体验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