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读性
易读性表示文本可阅的清晰度。
“扫雷”
“扫雷”表示辨别网页上链接的用户交互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扫雷对于可用性问题是一个明确的警示标识。扫雷通常指用户在页面上迅速移动光标或者鼠标,看看他们在哪里变成可以点击的图标。[Usability.gov]
“肉之谜”导航系统
在网络里,“肉之谜”导航系统指用户难以辨识导航链接或者确定超链接在哪里的设计。
物理一致性
这个概念描述网站统一的外表——例如,标志的位置、导航、图形元素和字体的使用。物理的一致性有助于更好的定向和有效的站点导航。
逐渐地加强
逐渐地加强是一种用于站点创建的分层形式的设计策略——从为所有浏览器设置的基本功能到额外的增加,再为先进的浏览器增加特性。逐渐地加强最主要的先进性在于普遍可用性——例如,当提供更好的带宽或者更高级的浏览器软件和增强型网页时,它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接触网页上基本内容和功能,使用任何浏览器或者互联网链接。[维基]
可读性
基于句子的复杂程度和词汇的难度,可读性描述文本意义被理解的程度。根据不同年龄或年级水平,每个人理解文章,可读性常被列为可用性指标。但是,可读性不是易读性。[可用性词汇]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一种设计理念,根据用户、他们的需求、兴趣和行为定义网站的基本东西,包括站点结构、导航和取得信息的方式。UCD被认为是现时网页应用的标准方式,尤其取决于用户产生内容的需求增长。在Web2.0时代,用户积极地参与,因此需要创造条件最大化满足他们的需求。
警惕性(连贯注视)
警惕性是在延长单调任务时维持注意力的一种能力,例如校对文本以找出拼写错误、约会提醒、文本编辑时自动保存等。在现时网页应用里,警惕性任务自动在后台操作,因此提高了服务的可用性。[I-D]
走来即用的设计
走来即用的设计是自我解释和直观的,因此初次或者只有一次使用的用户可以有效地使用而无须任何介绍或者训练。
线框图
线框图是基本结构——轮廓——描述理念、概念和网页站点结构的站点。线框图可以设计为向决策者演示网页如何设计,它提供的功能和用户如何完成任务。线框图通常没有视觉元素或者完整的页面层;是设计师在纸上创作的初稿和粗略图。例子?在这里[词汇, 维基:线框图]

线框图:例子
参考,引用
本文链接: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8/5538.asp
出处:译言
责任编辑:bluehearts
上一页 可用性30专题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