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设计理论 > UED,UXD在中国
iPhone、Windows Phone 7界面博弈 回到列表 浅谈信息可视化
 UED,UXD在中国

作者:一叶千鸟 时间: 2010-03-05 文档类型:原创 来自:蓝色理想

UED全称User Experience Design,中文叫“用户体验设计”。
UXD全称User eXperience Design,中文叫“用户体验设计”。

显然这两个词还是一回事情,但要比UE迟的多。最早我在2005年底从Yahoo那边了解的,大概2006年听到同行普遍提起,同年9月份“淘宝UED”团队博客建立之后,才被大家熟知。但中国互联网公司最早成立部门研究“用户体验”的不是淘宝,而是百度,当时就叫“用户体验部”,后来才被同化的UED。大概在2005年已经有30人左右成型的团队(用户体验部总监郭宇,于2004年11月加入百度)。

首先UED这个词来自海外,但在海外除Yahoo很少有公司提起。如前文所述,老外并不习惯叫UE,所以理论上描述“用户体验设计”的缩写不应该是UED,而是UXD。确实也有UXD的说法,但只偶尔在某些海外网站上见到,同行心目中的认知程度不高。

再仔细推敲,其实不难发现,UED这个词有误。因为“用户体验设计”的说法本身有问题,UE并不能通过Design完全解决,通常Design涉及的只是UE比较表层的Experience需求。事实上,海外公司普遍都叫“UX团队”,也没有“UED团队”的说法。

而UED来到中国后,反而成为主流论调,得到广大公司的认可。可见与UE类似,UED也具有很浓的本地化色彩。在进入用户体验执行层面之后,很多同行/公司的第一反应,是要有这样的一个人,或者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因此才有了“UE工程师、UE设计师”和“UED部门”类似的称谓。

早期UED部门设立的职能职位主要有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慢慢后来加入前端开发、界面设计等,某些甚至把产品经理也划入其内。具体叫法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有个重要差异值得探讨,关于“工程师、设计师”的区别,根据理论推敲,既然UE是个非理性话题,不似Usability那样有逻辑可以遵循,有标准可以执行,所以我认为偏重“感性”的用户体验应该更靠近“设计”。

当然,以现在的成熟观点来看,不管叫“UE设计师”还是“UE工程师”都是不合适的,因为本身用户体验设计就不应该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而良好用户体验是产品的全方位目标。从执行层面看,用“概念”来命名职位(如可用性工程师),明确职能(如产品部门、用户体验设计部门并存),都不利于团队协作,容易造成责权不分,具体我在2008年6月所写 用户体验的误解 中大概清晰了执行思路。

http://mashable.com/2009/01/09/user-experience-design/

User experience isn’t just the responsibility of a department or a person, That compartmentalist view of UX is evidence that it is not part of th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hints to teams not having a common goal or vision for the experience they should deliver collectively.

有趣的现象,几乎国内所有公司组建的“用户体验设计团队”都叫UED,并且已经形成固定用语,比如淘宝UED。只腾讯有个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Customer Research & User Experience Design Center),简称叫CDC。

2008年之后,应该说业内UED发展达到高峰,互联网一线公司基本都组建了自己的UED团队。除淘宝外,阿里系公司先后还有阿里巴巴UED、阿里妈妈UED、阿里软件UED、支付宝UED、中国雅虎UED、口碑UED。业内其他还有百度UED、搜狐UED、网易UED、携程UED、金蝶友商网UED等等,都在互联网上有网站(绝大多数就是个blog)宣传和公关。大有成为互联网公司标准配置的趋势,从业者也以能进入这样的“专业团队”为荣。

我更倾向于腾讯CDC这样以专业研究机构名义的命名,如此更利于用户体验“理念”的推广,而不会造成部门之间的“隔绝”。事实也证明,成立“用户体验设计”部门走业务流程,自下而上推动产品质量提升的效果并不明显。容易给其他同事造成“做用户体验是那帮人的事”的错觉。

以大家喜闻乐见的Google为例子,2005年7月Google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也相继设置了用户体验部门。与当时的百度一样,不叫UED,而且执行体系沿袭Google风格,基于产品而不是部门(注意此区别),一般由PM+Developer+Designer组合的小团队共同向产品负责,有时会有Researcher介入。产品组同事各有所长,展开平级协作,由整个团队来推动用户体验设计。

归根结底,体制决定一切。如今类似小团队跨部门的协作方式已被国内互联网公司积极学习,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执行框架内,如果UED脱离产品进行盲目细分,堕落成为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前端开发,我认为将很不利于产品的创新、迭代、改进。

原文:UED,UXD在中国

本文链接: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10/7413.asp 

出处:蓝色理想
责任编辑:bluehearts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链接
浅谈信息可视化
网页表单中的行为也分主次
UE,UX在中国
自然描述与自然任务
我们眼中的交互设计
作者文章 更多作者文章
UE,UX在中国
UI在中国
有方向感的传达
排版自适应提升可访问性
宽屏不是用来阅读的
关键字搜索 常规搜索 推荐文档
热门搜索:CSS Fireworks 设计比赛 网页制作 web标准 用户体验 UE photoshop Dreamweaver Studio8 Flash 手绘 CG
站点最新 站点最新列表
周大福“敬•自然”设计大赛开启
国际体验设计大会7月将在京举行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标志征集
云计算如何让安全问题可控
云计算是多数企业唯一拥抱互联网的机会
阿里行云
云手机年终巨献,送礼标配299起
阿里巴巴CTO王坚的"云和互联网观"
1499元买真八核 云OS双蛋大促
首届COCO桌面手机主题设计大赛
栏目最新 栏目最新列表
国外创意名片设计欣赏
情感化界面
线下项目工作流程(归纳篇)
线下项目工作流程(分析篇)
简约而不简单-Practise平面设计
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优秀名片设计
专题头图的秘密武器
别让UED忽悠你(2):多少钱一斤
别让UED忽悠你(1):天生的矛盾

蓝色理想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若有侵犯作者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修改。

您的评论
用户名:  口令:
说明: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不是本站会员,你可以注册 为本站会员。
注意:文章中的链接、内容等需要修改的错误,请用报告错误,以利文档及时修改。
不评分 1 2 3 4 5
注意:请不要在评论中含与内容无关的广告链接,违者封ID
请您注意:
·不良评论请用报告管理员,以利管理员及时删除。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本站发表的作品,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推荐文档 | 打印文档 | 评论文档 | 报告错误  
专业书推荐 更多内容
网站可用性测试及优化指南
《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
《跟我去香港》
众妙之门—网站UI 设计之道
《Flex 4.0 RIA开发宝典》
《赢在设计》
犀利开发—jQuery内核详解与实践
作品集 更多内容

杂⑦杂⑧ Gold NORMANA 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