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在移动界面中注意隐喻设计?
1.导航缺失
一个触摸屏手机的物理尺寸在3.7寸左右,与一张信用卡相当。在这么狭窄的空间内,我们则不能秉着PC客户端“在一个主界面内完成大部分的任务”的思想,去设计移动客户端。我们必须把界面分拆。
与之而来的问题是,分拆后的界面是有逻辑的,但我们并不能照搬PC客户端中的方法:使用任务栏,层叠的模态对话框去表现这种逻辑。

因为我们根本就没有空间,所以我们得另辟蹊径。
所以,我们把界面拆分得更多独立化,让界面变成卡片式,一个界面只完成一项任务,保证界面之间联系的单一化,避免界面之间逻辑,或者跳转的混乱。
2.缺乏物理力学反馈
传统的手机上,用户使用键盘,去操作屏幕上的视觉对象,键盘在这个阶段中,扮演的其实是用户操作行为的翻译器。而iPhone的出现砍掉了这种操作行为的翻译,变成直接触摸,这是一项伟大的进步。

iPhone虽然缩短了操作行为的执行阶段,但却给操作行为的反馈阶段带来了麻烦:只有视觉反馈,手指触摸的物理力学反馈消失了。
你的手指不再能够感受到键盘按下的物理力学压力,甚至,假设你手指粗壮一点,你就几乎没法看见按钮是否被按下。而在输入时,这种情况尤甚,键盘手机上有着悠久历史的高效的“盲打”输入方式只能进入历史的存档中。
因此,我们更多的需要利用用户的视觉和听觉,去提供反馈。
出处:优涩控
责任编辑:bluehearts
上一页 移动界面隐喻设计 [1] 下一页 移动界面隐喻设计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