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的图形元素在政治上经过严格选择,所以呈现高度单一重复的状况,一元性思想的公式化表达使图形设计成为形而上学的观念游戏,主要图形元素以毛泽东形象和工农兵形象为主,图形语言充满一一对应的符号指涉和象征意味;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是图式语言的构成方式,遵循"红光亮"和"三突出"的视觉趣味和充满战斗感和崇高性的构图形式。文革中的图形绝大多数运用了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但也有少数朴素的图形创意。

文革中的字体也获得了政治品格,体现出极强的意识形态性。从字体的结构上看,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个是简体字的普及运用;另一个是字体笔划的粗壮化和结构上的紧张感。从传统书法的书写特征上看,也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毛泽东书法的风行,另一个是大字报的泛滥。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写字成为政治宣传工具,政治标语张贴在街头,社会言论贴到每个角落。文字书写的形式因为内容上的权威性,变得膨胀起来,对人产生心理压迫,是阶级斗争的锐利武器,也成为人们崇敬和仰视的对象。
颜色因为其明显的倾向性和标识性在文革中也获得特殊的时代品格。文革时期的色彩总体上看显得比较单调有限乏味。红色被默认为革命和真理的颜色,是文革的色彩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种颜色,同理,绿色也因为象征革命得到青睐。另外,高纯度,明亮的民俗化的色彩在文革的视觉文化中普遍得到偏爱,而那些格调较高的色系几乎完全被抛弃。偏深的灰黑蓝黄等较为严肃的颜色则成为群众着装时比较一致的选择。
考察文革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架上绘画和美术作品上,文革的视觉文化早已突破了单一的以画种来区分的传统意义上的美术,而演变为一种的综合性的大众视觉艺术。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宣传品的发展呈现出如此突出的畸形态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但是更为主要的是为国家意识形态服务的需要。宣传画,连环画,雕塑,像章,陶瓷,大字报,各类刊物、漫画,甚至邮票,年画,各类票证,剪纸,纺织品等都成为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视觉宣传品,还包括利用各种环境和建筑进行视觉传播,比如发起"红海洋",建造"万岁馆",设立"宣传墙","语录牌"等等。
出处:设计在线
责任编辑:moby
上一页 文革视觉文化与文革风格视觉设计 [1] 下一页 文革视觉文化与文革风格视觉设计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