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网页是否便于用户使用不是设计的目标,设计被普遍理解为界面美化。设计师所做的工作往往是给网页画花边、添背景,这种设计十分类似于一百年前在火车头上雕刻花纹图案。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越来越复杂,需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做一些工作使得用户能理解、会用这个产品。可用性被关注了。如同建筑设计中要求房屋更易于为大众服务。一座居民楼,每个房间都应当宽敞明亮,并且建造成本低,易于维修。
对设计上新要求,连同技术上的新标准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web2.0概念。现在被普遍接受的web2.0式的网页通常是: 1.白色背景 2.没有多余的图标 3.如果可能尽量不用边框 …… 这样的页面与现代主义简洁、实用的产品外观十分相像。然而却又和现代主义一样难免走向极端:冰冷、生硬、缺少人情味。
现代主义的大师米斯.凡德勒在他个人事业的后期将现代主义发展为更极端的“极简主义”(那句著名的:less is more就是他老人家说的),不惜牺牲掉产品的功能而营造出简单的产品外观。互联网顺应着web2.0的浪潮,也很自然的出现了类似的极端表现:
页面中右下角有一个“保存全部”按钮,是指保存哪些内容?
出处:蓝色理想
责任编辑:moby
上一页 web2.0是互联网上的现代主义[1] 下一页 web2.0是互联网上的现代主义[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