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森林的边上住着一个贫穷的樵夫,他妻子和两个孩子与他相依为命。他的儿子名叫汉赛尔,女儿名叫格莱特。后来樵夫的妻子去世了,他又给孩子们娶了一个后母。后母计划把两个孩子带到森林的深处,然后趁他们睡着的时候跑掉。汉赛尔无意中知道了后母的计划,于是偷偷地把一块面包藏在了口袋里。在去森林的路上,汉赛尔悄悄地捏碎了他的面包,并不时地停下脚步,把碎面包屑撒在路上。后母顺利地趁孩子们睡着的时候溜掉了,汉赛尔和格莱特醒来已是一片漆黑。汉赛尔安慰他的妹妹说:“等月亮一出来,我们就看得见我撒在地上的面包屑了,它一定会指给我们回家的路。”但是当月亮升起来时,他们在地上却怎么也找不到一点面包屑了,原来它们都被那些在树林里、田野上飞来飞去的鸟儿一点点地啄食了。
这是《格林童话》中所描述的与面包屑有关的故事。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汉赛尔的面包屑开始悄悄地出现在某个网站的导航位置上,然后迅速地撒遍了全世界,变成了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面包屑导航”。
在童话里,面包屑是汉赛尔在进入森林的路中偷偷撒下的,这是一种“历史记录”的应用方式,目的是帮助你追溯来路,因而它应该是一种线性的导航方式。不过在网页的应用中,“追溯来路”这件事浏览器已经做得足够好了,所以“面包屑”慢慢地就变成用来表达内容归属关系的界面元素,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主分类>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最终内容页面”这样的东东。
那么这种元素还具有导航作用吗?如果用于导航,它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倒(dǎo)掉”呢?
再回头看看所谓面包屑的来历和它采用的形式吧,它是汉赛尔沿路撒下的一个个“点”,然后连成的“线”,这在信息架构中称为“线性结构”。一对比就知道,撒到网站上的面包屑是有先天缺陷的,这个先天缺陷正是这个“线性”。用“线性”的方式去表达本应该是“树形”甚至是“矩阵形”的结构,就好像让三岁的小朋友做诗写文章一样,结果不是把小朋友逼疯就是把家长急疯。
可能有人会说,面包屑不仅仅是用来表示信息的层级关系,它还能给用户位置的指示,同时引导用户点击更高层次的页面。如果你这么说,那么恭喜你,你和可用性之父Jakob Nielson想得差不多(Breadcrumb Navigation Increasingly Useful)。在这篇文章里,Jakob认为面包屑还有点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是一件做起来不太费力、占用面积很小、没有什么学习成本的事情。
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信息架构足够清晰、足够稳固同时又足够灵活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网站信息太丰富、太复杂,有些内容不能明确划分到某个类别中,面包屑就会变成鸡肋。这方面的典型就是门户网站,比如说这个: 娱乐圈10大发嗲美女 ,很明显就是为了面包屑而面包屑。
如果你的网站信息内容属性不明确,大部分信息都同时属于多个类别,面包屑就会变成一个涉及到复杂判断和算法的技术问题。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电子商务、社区类网站(没找到例子,因为要实现太难了)。
如果你的网站结构够清晰,内容也够稳定,那么极有可能是企业或个人网站(比如UCDChina或你自己的博客)。而这样一个网站,不管规模大小,用主导航就能解决位置感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单独留出一行来放置面包屑。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是微软和苹果(这么大的公司都放弃面包屑了,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反面例子就可以看看这个: IBM Support & downloads - Documentation - United States ,面包屑没有帮助我找到想找的东西,反而让我更糊涂了。
不过,关于“打倒面包屑”这件事仍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主导航要做得足够好。之前提到的IBM网站,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在主导航上标明当前位置(技术问题?设计问题?)。由于这个原因,不得不增加面包屑来表示层级关系。在面包屑的先天缺陷和主导航设计缺失的双重努力下,用户点击“Support & downloads”以后迅速丢失了上一个页面“Documentation”的位置(不信你在 这个页面上 试一下回去的难度)。在这个例子中,面包屑还不如URL本身来得清楚。
反过来再想,我们其实可以有这样一个大胆的推论:凡是出现面包屑的网站,基本上都是导航系统设计得比较差劲的。
一直我们都认为,改进措施≠做加法,设计是“越减越妙”的,面包屑就是应该第一个从导航设计中减掉的元素。我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架构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面包屑最终会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链接: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8/5251.asp
出处:UCDChina.com
责任编辑:mo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