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适应形式

学习了死猫的文章,我今天也来说说有关内容和容器的关系。
看标题你也许觉得有些囧,它和上一篇《形式追随内容?》看起来相反,而且好像从交互设计的角度看也是很不专业的一个观点,这有点像是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或是死猫的脚……
不过不幸我是一只友爱并且怕疼的企鹅,所以事实上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把形式追随内容定义为一个对默认界面的可用性建议,它可以适用于当用户进入一个界面时所看到的情况。不过,我们也知道,用户不是木头人,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不总是某个理想状态,QQ在线用户数已经超过了一个亿,而那个谁谁谁也曾经说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亿个人屏幕上的同一个软件会有或者会被有多少种状态谁又能说得清?我的QQ藏在屏幕顶端,你的QQ却占据整个屏幕,他的QQ又是什么样子我们都猜不出。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还是哈姆雷特,软件能够做的事情还是要保持不变。
所以,一个界面需要在用户主动改变软件形式的时候适当的调整内容去适应变化,这就是在特定情况下的内容适应形式。
感觉很熟悉吗?了解Web前端工作的同学们应该会立刻想到“流式布局”方面的技术和技巧!恭喜你们可以来CDC找我领一个二等奖……
对于web设计来说,软件设计的自由度是更大的,但是很久以来都很少看到优秀的能够适应用户的软件,也许是正是由于软件不能简单流式,而导致进行适应布局的时候设计和开发成本会变得很大,所以就很少能够找到比较良好的适应形式的软件例子。从最常见的情况来说,不同的用户在使用同一个软件的时候,并不一定都会使用相同尺寸的界面,全屏、半屏、四分之一屏或者什么奇怪的大小全都有可能出现,同样尺寸的时候分辨率或者界面元素定义也常常会有不同,理想的来说,一个软件的界面应该能对这些不同的变化有一些自动的调整,以便用户能够比较像正常状况的时候去使用,或者比正常状况拥有更多的扩展性。
这其实是个有趣又复杂的问题,之前DJ、小虫和我聊到过这个话题,一直苦于没有比较好的学习和研究对象,后来在日常工作中反而发现了一个近在眼前却一直没有注意到的家伙:
Microsoft Fluent/Ribbon UI
我以前好像说过我对微软谈不上有什么好感,但是自从Win7和Office2010后我的意见些许有了一些改观,从Win7开始,微软准备全面开始使用在Office2007中开始尝试的Fluent/Ribbon界面,就好像它的名字一样,这个界面结构是流式和平滑的,不过大部分用户注意到的是它的层级扁平化特性,而漏掉了它的流动性,这里就先拿出若干Word2010精美小图和大家一同分享。
出处:Tencent CDC Blog
责任编辑:moby
上一页 下一页 内容适应形式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