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分析

新浪微博的标签分析
经过用户亲自提取的“个性化标签”当之无愧成为最具分析价值的数据。但目前新浪微博里“感兴趣的人”的推荐显然只做了第一步,没有在发文量、粉丝数量、名人与否、原创比例上进行相关性匹配。
关键词分析
一种是语境(语义、环境)分析。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谷歌关键词广告,随处可见,精确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前每每在外文网站看到中文总是兴奋不已,可惜是谷歌广告。
另一种是词频分析;基于用户的内容不愁没有文字。那么,结合新闻热点抓住它们,进行词频统计,自然能分析出用户说话的口味。毫无疑问,臭味总是相投的。
关键词分析依赖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也是标签分析之外强有力的助推器。
群组分析
互联网是虚拟的,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我们面对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面孔,一来强化身份,二来避免尴尬。我们的每个面孔都是真实的,但分享给不同的人群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新浪微博的分组
给联系人分组不仅能有过滤话唠的疗效,也能立体地展现其不同的角色。
互动程度分析
互动的人一定比其他人更亲密,有关你的新鲜事他(她)理所当然希望成为尝鲜第一人。
转发分析
人人网上几乎都是分享让我们厌恶,因为我们想了解关于他们自己的信息;而微博转发力量的强大,缘于对内容的钟爱。由此来看,转发中所涉及的人、事和博主都可以成为分析对象。
新版豆瓣采纳了分组,而取消了“书影音”的分类,正是如此。
时间线分析
正如谷歌阅读器里的“神奇排序”一样,把疏密的时间线整合为一条均匀的故事情节。这样,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会漏过好友的最近消息。此办法不适合新闻媒体。
出处:蓝色理想
责任编辑:bluehearts
上一页 基于内容、位置与关系的探索模式 [1] 下一页 基于内容、位置与关系的探索模式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