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艺术设计 > 设计理论 > 产品用户研究和基础用户研究
Eurostile 字体的前世今生 回到列表 栅格:从混乱到秩序
 产品用户研究和基础用户研究

作者:Angela 时间: 2008-07-07 文档类型:转载 来自:Angela@UI

最近看了不少用户研究报告,这些报告都有一个共同点,将用户按照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教育、地区……等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结论。这种分类维度,称为“Demographic”,直译过来就是“人口统计学的(属性)”。到目前为止,我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各种公开报告,都是这种 Demographic报告,从中可以得到在某个具体行业中,人群的基本特征和观点。

在UCD方法中,有很多环节都是跟用户研究有关的。刚开始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也将用户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来进行分类,去研究他们的想法和目标,但渐渐地发现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帮助我发现能支持产品改进的数据。

比如就我这个小小的博客而言,我使用了Google的Analytics,我能查阅到一些访问数、综合浏览量、每次访问页数、跳出率……等等数据,也能了解一些点击量来源、地域分布等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能指导我选择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偏重。

那么我希望得到什么数据呢?首先对于一个专业博客来讲,访问者的专业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划分用户的指标,所以我需要知道新手和专家读者的比例,因为这两群人希望看到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

一个小小的博客有这样两类用户群其实已经足够了,但是为了提供更好的内容,我还想知道读者是否有足够的兴趣去研究和思考,这能决定我撰文的风格是更严谨还是更轻松。

于是我就得到了四种不同的人群:

当然,如果我希望提供更精准的服务,用来区分用户群体的维度就需要再增加,那么上面那个2×2象限图就不够用,我们可以用表格来代替。

不管怎样,你可以看到,Analytics不能帮我解决这些疑问,它提供的只是一个汇总之后的平均数据,而“平均数据”恰恰抹掉了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差异”。

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的研究也同样如此。我的访问者中有60%男性,40%女性(假设),这个结果对我的决定并不能产生太大影响。北京的比上海的多,可能会使我少举几个具有北京特色的实例,但仍然对内容没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回过头来看,也许基于Demographic来总结用户特征,并不适用于产品设计。

怎样的划分标准适用于产品设计呢?我不能给你准确的答复,因为这完全取决于产品的性质和规划,没法一概而论。但我可以分享一下我这个博客的例子。

用户的专业水平和研究兴趣,是我划分读者群体的两个维度。然后我得到了四种不同的人群,接下来我就可以分析这几个群体之间可能的差异,和Analytics的数据结果进行对比,看看是否能解释一些现象。比如:《人物角色: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的停留时间远远高于《我为什么要登录》;《 如果交互让你崩溃》的浏览量远远大于《大UE?小UE?》……等等。如果不能合理解释,那么我可能需要做几次用户调查(问卷、访谈、测试……)来了解真相,而调查的抽样标准,仍然是以“专业水平和研究兴趣”为标准的。

我想这才是真正与产品有着紧密结合的用户研究,为了和以前的研究方法以示区别,我称之为“产品用户研究”,而将之前提到的传统方式称为“基础用户研究”。它俩之间的唯一区别,是划分用户的维度。而你现在也知道了,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用户研究只能输出大家常见的那种报告。

产品用户研究的维度,通常是从用户的行为差异开始分析的,不过差异行为背后往往是驱动因素(动机)在起作用,而动机又取决于目标,所以最后通常会落到用户目标上。先按“目标”来划分用户群,然后去了解具有相同目标的用户Demographic,这和基础用户研究是刚好相反的,也正因为如此,两者是相互补充,互通有无的。

补充:

很巧,今天看到UIE的一篇文章,Avoiding Demographics When Recruiting Participants: An Interview with Dana Chisnell,与本文观点不谋而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读。

摘两段话:

None of those percentages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what they wanted participants to do in the study. None of those percentages said anything about how motivated the people we selected might be to do the tasks that were part of the study.

This made it much easier for us to recruit for this study because as you can see, there’s nothing about age, gender, or profession in that visualization. Instead, it was about what people did and their motivations for doing it.

本文链接: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8/5929.asp 

出处:Angela@UI
责任编辑:bluehearts

相关文章 更多相关链接
关于用户期望的讨论
是否需要让用户"知其所以然"?
怎样设计"帮助"最有效?
传达并推动
好友列表利用率越高社区越失败
作者文章 更多作者文章
论"面包屑"的倒掉
记不住车牌的保安
《用户体验要素》出版
文字的减法
视觉设计:用理性说话
关键字搜索 常规搜索 推荐文档
热门搜索:CSS Fireworks 设计比赛 网页制作 web标准 用户体验 UE photoshop Dreamweaver Studio8 Flash 手绘 CG
站点最新 站点最新列表
周大福“敬•自然”设计大赛开启
国际体验设计大会7月将在京举行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标志征集
云计算如何让安全问题可控
云计算是多数企业唯一拥抱互联网的机会
阿里行云
云手机年终巨献,送礼标配299起
阿里巴巴CTO王坚的"云和互联网观"
1499元买真八核 云OS双蛋大促
首届COCO桌面手机主题设计大赛
栏目最新 栏目最新列表
国外创意名片设计欣赏
情感化界面
线下项目工作流程(归纳篇)
线下项目工作流程(分析篇)
简约而不简单-Practise平面设计
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优秀名片设计
专题头图的秘密武器
别让UED忽悠你(2):多少钱一斤
别让UED忽悠你(1):天生的矛盾

蓝色理想版权申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特别注意: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若有侵犯作者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修改。

您的评论
用户名:  口令:
说明: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参与评论。如果您不是本站会员,你可以注册 为本站会员。
注意:文章中的链接、内容等需要修改的错误,请用报告错误,以利文档及时修改。
不评分 1 2 3 4 5
注意:请不要在评论中含与内容无关的广告链接,违者封ID
请您注意:
·不良评论请用报告管理员,以利管理员及时删除。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评论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评论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本站发表的作品,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推荐文档 | 打印文档 | 评论文档 | 报告错误  
专业书推荐 更多内容
网站可用性测试及优化指南
《写给大家看的色彩书1》
《跟我去香港》
众妙之门—网站UI 设计之道
《Flex 4.0 RIA开发宝典》
《赢在设计》
犀利开发—jQuery内核详解与实践
作品集 更多内容

杂⑦杂⑧ Gold NORMANA V2